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銀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


經過了熱鬧的九月,
台北終於進入有感的涼爽秋天,

這陣子外頭總是下著雨,時而小時而大,
十月初時因為調班的關係去上了班,
期間度過中秋並來到雙十連假,
連假時朋友騎車北上,來這兒玩了幾天,
熱鬧過後時機相當剛好,像是打開甚麼開關似地隔天便下起暴雨,
忽大忽小地連續到現在。

雖然這陣子有很多事情該好好記錄下來,
不過這篇文章我特別想聊聊銀翼殺手與其續集銀翼殺手2049這兩部片。



早在大學時便從朋友那聽聞銀翼殺手這部片子,
而後也不時看到討論其畫面技術與內容主題的文章,
然而一直到前幾個月我才真正看完她,
如同相見恨晚似地,看完的隔天我忍不住馬上再看了一次,
隨後續集2049在十月初上映,這個禮拜我又花了兩張門票看了兩次,

無論是第一集或第二集都在我腦中產生了相當的震撼,
而兩者互撞激起的餘音更是到現在都縈繞在腦海中,


銀翼殺手系列從其主題、世界觀、美術乃至音樂與音效
各方面都具有相當的複雜性與時代意義,
而兩位導演帶給觀眾的影像符號更加深了其深度,令人玩味,
想在短短文章裡寫完這些東西相信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我也不具備那樣的實力,

在此僅僅想記下自己對這系列電影的一些想法,
這是我自己的眼睛看見的銀翼殺手。


1982年的銀翼殺手由雷利史考特導演,
講述專門獵殺叛逃複製人的戴克在一次任務中的經歷與改變,
而其中複製人Roy則像第二男主角般以雙線展開故事,


第一集經歷了多次重新剪輯推出,其中更有劇情細節與結局的更動。


對我而言本片首先帶給我的無非是美術上的震撼,
無處不在的霓虹眩光,總是下著雨的都市與隻手遮天的企業,
各種各樣的畫面細節根本是現今賽博龐克的教科書,

無論是在室內室外,刺眼的光線總是從細縫射進來,
外頭的廣播因雨聲模糊,令人焦躁不安,
各國文化人種交融的街道,浮空的汽車飛過通天的電視牆大廈,
警察穿梭在擁擠的黑傘當中,
擁有先進技術的城市卻顯得貧困、衰老與頹廢,

難以想像1982年導演便已架構出這樣的世界,
更讓人好奇原作小說如何陳述其中細節,

也難怪這部電影被視為科幻影史經典,更影響無數後進,
即使現今電影CGI技術已經如此成熟,
許多科幻電影卻依然無法超越多年前的這個立體又細膩的銀翼殺手世界。



在美術之外,
銀翼殺手的主題複雜且深邃,
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片中對於生命的課題,

許多人覺得這部片是用複製人的單純反諷人類的無情殘忍,
但我認為這只是導演講述主題所經過的一個過程,
與其說是反諷人類,我認為導演是想藉著這些似人而非人的複製人,
讓身為人類的觀眾能抽出主觀視點,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

複製人們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地球,為的是求得生命的延續,
Roy在眼球研究所出場道出的文章內容
表示身為天使的他們從宇宙墜落地球,為的是爭取生命中的自由,

隨後他問到的三樣東西:型號、使用年限與啟動日期,
分別象徵著人類的名字、壽命與生日,
而這也是人們在認識自我時必要的三支鑰匙,

Roy不斷尋找複製人的造物主,向其懇求更多的生命,
難道不像是人類跪拜自己的上帝,以獲得主的寬恕?

然而,只要是生命,無人能從死亡中逃脫,
即便是創造複製人的泰瑞都無法讓複製人的生命延續,
Roy殺害泰瑞時的情景,就好像人被自己所信仰的神背叛,卻也同時背叛自己的神一樣,
他懺悔著,同時帶著憤怒與強烈的悲傷,
將自己的神擰死在自己的手上。


如果Roy這條線是想探討個體的未來,
那麼戴克這邊便可說是認知自己的過去,

長年以來,戴克用人性測驗辨別複製人與人類,
面對複製人,他能面不改色將其射殺,
然而當一個難以辨識的複製人瑞秋出現,戴克對於兩者的認知開始出現模糊,

戴克對瑞秋是複製人的事實斬釘截鐵,
然而他卻不敢誠實地面對自己,
即使瑞秋已接受自己是複製人的事實並向其提出疑問,
戴克依然以酒精與工作麻痺自己,

戴克的房間充滿過去的照片與回憶,他記得自己懷念的琴聲並依戀著記憶,
然而他卻不敢自問這一切是不是真的。

如果Roy是害怕面對死亡,
那麼戴克便是害怕自己的出生是虛假不存在的。


我忍不住想讚嘆這幾位複製人演員的精湛演技,
除了Roy,配角Leon和Pris都呈現了複製人似人又非人的特殊情貌,
Pris死亡前痛苦地痙攣喊叫、Leon接受人性測驗時的焦躁不安,
Roy最終瘋狂與知性並存的一面,
當然主角與瑞秋隱晦卻細膩的演出,都讓這部電影更讓人印象深刻。


戴克射殺Pris後,伴隨Pris死亡前的掙扎,Roy與戴克終於相會,
這場戲是讓我最深刻且喜愛的橋段,

Roy在這發出了狼嚎,他折斷戴克的手,並開始追殺戴克,
從戴克的視角看去,Roy像是死神的化身,
他的黑影在遠處穿梭、快速逼近,瘋狂的樣貌帶給人強烈的恐懼,

整合了先前的兩條線路,我認為這場戲的用意在於將死亡具體的演出,
正巧前陣子看了卡夫卡的中篇故事《巢穴》,
劇中主人翁在巢穴中面對象徵死期的震動卻無處可逃,
就如同戴克面對Roy一般,死亡如影隨形、步步逼近而無所不在,
從Roy的話中更可體會,他帶給戴克的正是複製人們面對自己臨終的恐懼感,

最終,
Roy救了戴克,恍如看破了生命,在雨中平靜地接受自己的死期,
手中鴿子飛向天空的一幕,也代表著Roy與複製人們最後的救贖。

Roy的台詞成為後日的經典,

"所有事物都將消逝在時光當中,如同雨中的淚,死期來臨。"

直至看完電影多日的現在,
這句台詞與那情景依然餘音繞樑,在我腦中盤旋不去,
對我而言那幕太美,對生命不卑不吭、不過度讚頌亦不刻意嘲諷,
而這不正是生命的本質?

銀翼殺手的結尾其實並不是一個富有希望的結局,
雖然戴克最終帶著瑞秋一起逃走,然而我們明白死亡終將來臨,無論是人是複製人都一樣,

許多人好奇戴克究竟是不是複製人,伴隨導演與演員不同的想法,這也成為一個世紀之謎,

然而我卻不是太在意這個問題,

我認為導演想帶給我們的是:從一個客觀視角看著片中角色的一切,
在這裡片頭的瞳孔,就如同上帝之眼,
俯瞰著片中的角色們,戴克、瑞秋、Roy等等所有人的一舉一動,
而蓋夫的角色也像是神的使者,似乎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看破一切卻不加以干涉,
看他們竭盡全力地生存、看他們潦倒、看他們享受愛、看他們感受快樂與痛苦,
看他們在沙盤上掙扎,體會生與死,

我感到導演並沒有想批判甚麼、也沒有想給出什麼答案,
只是將生命客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我們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


認知自我,尋求自己的過去與未來,接受自己的死亡,


銀翼殺手雖是一部科幻經典,但對我而言最精彩的,
莫過於這些反饋於人本身的事實呈現。





我想聽到續集銀翼殺手2049即將推出時,許多人一定都和我一樣,
又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可喜的是,續集2049也是一部令人驚讚的佳作,

2049延續了前作緩慢的步調,大量使用長鏡頭敘事,
就像第一集一樣,事件演出本身很緩,但事件與事件之間其實環環相扣,毫無冗贅,

其設定細心中又見大膽,
在許多部分瀟灑地打破第一集的設定,卻又不失前作的獨特氣味,
讓這個教父級的賽博龐克作品繼續寫下自己的歷史。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
對於第一集主題近乎完美地延續。



銀翼殺手2049由丹尼‧維勒納夫執導,
敘述複製人銀翼殺手K在辦案過程中發現一個曾生育的複製人骨灰,
並且開始尋找這個不知行蹤的小孩。

和第一集相比,2049的故事架構有更強烈的反烏托邦感,
不時接受基準檢測、用高牆分化人種、極度壓抑的自我和感情,
主角因為一些意外而開始脫離枷鎖和規範,
這些都是很典型的反烏托邦元素,
然而導演將故事的主題以及前作特有的世界觀融進了這樣的架構中,
讓這典型的架構得到了新的生命。


2049的故事圍繞著一個主題─"孩子",
如果要更正確地說,那就是物種的繁衍。

導演在開場便推翻了前作"死亡"的主題,明說連鎖八型的複製人擁有近乎無限的生命,
然而即使如此,複製人依然無法成為人類,
那是因為他們無法生育、 無法擁有血親,

在第一集中導演詮釋了生物的生與死,而第二集延續這個主題,
什麼東西能超越個體的生與死,讓生命更加完整?
那便是繁衍下一代的能力,
從生物學來看,繁衍使物種存續與進化,
感性上來說,代代相傳的基因與血肉,才是實質意義上的永生。

由複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具有靈魂?這個孩子代表著什麼?
對於片中角色來說,這的確成為足以推翻一切的存在,

K的長官告訴K:我們為區別人種建立高牆,誰敢說沒有牆,就會引爆戰爭。
這裡的高牆指的是現實城市中的牆,
但另一方面卻也代表著物種之間不允許跨越的絕對區隔,

複製人生下的血親,就好像跨越人類與複製人的隔閡,
這讓我想到95年攻殼劇場版,素子與傀儡師融合後的存在,
其象徵著生命持續改變後產生的,無法用過去的區別方式辨別的新物種,

對想維持秩序的人類來說,終究不會允許這樣的生命存續。


而對華勒斯來說,孩子卻是他的渴望,
縱使全片並沒有明說華勒斯究竟是不是複製人,
然而他對血親的渴求卻一目了然,

華勒斯為了製造可以生育的複製人而追查這個孩子,
從他的對白與反應可以察覺他對"孩子"的敏感與焦躁,
他可以製造數百萬個複製人,卻無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當他和戴克對峙時,戴克的一句:"你沒有孩子,對吧?"
戳中了華勒斯的要害,
這段對手戲也對比了戴克生命的完整以及華勒斯無法填滿的缺憾。



最後,對主角K以及他的複製人同胞來說,這個孩子代表著什麼?
我想以一字形容,便是希望,

擁有孩子、得以繁衍,複製人與人類再無區別,
片中說道,他們看到奇蹟、他們將比人類更像人類,
與其說成為人類,不如說這孩子象徵他們將成為一個全新且完整的物種,

而這樣的存在,似乎也回應了第一集裡Roy的缺憾,
延續了第一集的主題,

生死有命,能超越死亡的,並不是個體生命的延續,
而是整體物種的繁衍、以愛生育的下一代。



2049與前作相同,暗藏許多值得玩味的影像符號,
在人物、演出上充滿隱晦的象徵和暗示,在對白中更有多處一語雙關。
昨天二刷了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更多細節的安排,

反覆咀嚼腦中情景,令人回味無窮。


我認為"孩子"的真面目─史特林博士是個非常精妙且細心的安排,

複製人們將史特林視為未來,
而史特林憐憫他們,為他們製造可以依戀的過去,
即使片中複製人們並沒有真的揭竿起義,
但這樣的安排卻也再再顯示了史特林帶給複製人們的救贖,


史特林因遺傳疾病被關在無塵室中,
卻也使她與這個步向滅亡的世界截然不同,
她顯得開朗、沉穩而帶有知性,在K面前有如慈悲的母親,
全片唯一有鮮艷色彩的畫面,就在史特林登場的第一幕,
即使被關在鳥籠當中,她卻能創造栩栩如生的記憶與未來,

這些影像符號或許都暗示了史特林的存在就是末世中僅存的希望。


作為首席反派華勒斯的秘書─樂芙這個角色也令人深刻,
Luv名字的諧音與她冷酷無情的作為本身便是種反諷,
而全身白衣的形象也與第一集裡瑞秋全黑的服裝產生對比,

有趣的是,這個冷血的複製人卻在片中流過兩次淚,
一次是華勒斯刺傷新生複製人時、一次是她殺害k的長官喬希時,


從當時的對白中解讀,我想這樣的演出表現了樂芙對於死亡的恐懼,

而兩次事件的受害人皆是女性,且都被刺傷下腹部,
這似乎也回應了本片的主題,在在說明樂芙害怕的不僅僅是死亡,
而是死亡終將來臨,卻無法繁衍後代的絕望。

樂芙的心情就好像呼應了前集的Roy與Pris,
即使在地球他們擁有人類無法匹敵的力量,卻終究逃不出死亡的陰霾,


在中後段樂芙帶著戴克前往宇宙時,
戴克問她要去哪裡,樂芙回答:回家。
這回答真是饒富興味,不管是第一或第二集,複製人都被冠以天使的形象,
宇宙是天堂、地球是凡間,如以此說,樂芙答的回家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這是不是也暗示著戴克的身分,他同樣也是要被帶回家的複製人呢?


在片尾,樂芙在與K的搏鬥中死亡,屍體沉入黑暗大海,
與Roy臨終時鴿子飛向空中的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個以愛為命的複製人終究無法超脫生死。



銀翼殺手2049與前集最大的不同,
我認為在於視點的差別,
如果說前作開場的瞳孔是俯視萬物的上帝之眼,
那麼2049開場的瞳孔便是K、或該說與K同樣高度的視野。

在觀看第一集時,我們並不特別將感情投射在哪個角色身上,
是以客觀的角度看著一切發生,

然而在2049中,導演帶領觀眾,將自己投射在主角K身上,
作為這個反烏托邦故事的主角,K壓抑著自身的感性,
默默地執行長官指派的一切任務,時常必須檢查人格是否產生偏差,
盡可能地無視人們對自己的反感與厭惡,
而回到家裡,他孤獨一人,
便和虛擬女友嬌伊對話,尋求內心的安慰,

K的角色與觀眾產生了相當的共鳴,
我們也不知不覺隨著K的視點揭開了整個事件的真相。

K的角色定位有如融合了前作的戴克和Roy,
在前作中,戴克藉著過去記憶尋求自我,而Roy在死亡逼近時尋找未來,
在2049中,K便是一邊辯證著記憶的真實性,一邊尋找著象徵未來的孩子,

K就像真實存在世上的我們一樣,
期待自己是獨特的天選之人,卻又理性地告訴自己不用奢望,
在這裡,嬌伊成了K願望的投影,
藉由兩人的互動,表現了K心中的矛盾與掙扎,


附帶一提,嬌伊這個角色也被導演打造的非常迷人,
每次打開投影裝置都會先跑出商標與音效,讓人感到無比諷刺,
然而當K被野女人搭訕時,嬌伊卻用這個提示音宣示主權,

在故事中,嬌伊總是跟在K身旁,探頭探腦問東問西,
不時換上不同衣裳,向K撒嬌也為他加油打氣,
各方面都表現了理想女友的可愛,也難怪K對喬希與妓女無動於衷,醉心於她。

其中讓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在賭場酒吧的橋段,
嬌伊打量著賭場的擺設,而戴克的狗在一邊休息,
對應各自的主人,嬌伊就像K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
而戴克和他的狗也出同一口氣,老邁而避世,
那雙雙對比的情景顯得非常有意思。



然而不管嬌伊多麼可愛,
當故事來到最後,K依然必須面對殘酷事實,
早在故事開頭,導演便以"幽冥之火"一書做了暗示,
而妓女離去前留給嬌伊的話更是最後的忠告:

"你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特別"

對於活在現實的人們來說,這句話想必是成長歷程中必定會體會到的真理,
而對於K來說,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至終,K一無所有,過去是植入的、愛也是虛幻的,
即使如此,K還是選擇守護僅存的希望,

我在網路上看到,
故事尾段K前往救出戴克的一幕致敬了前作Roy的話語,
而在海中與樂芙的對打更象徵K追求自我與自由的奮力一搏,

戰勝樂芙後,K從海中爬上陸地的畫面則讓我聯想到重生。


在影片最後,K終於讓戴克與他的孩子相見,
戴克與史特林重逢的一幕幾乎沒有對白、沒有特別的演出卻令人無比動容,

在過去第一集的結尾,戴克帶著瑞秋猶如被死亡追趕般逃離住處,
然而在2049裡,戴克卻是和象徵"出生"的女兒相會,

對比兩者,生命的議題得到了延續與補完,
對戴克與臨死的K而言,這更是遲來的救贖。

從1982年的銀翼殺手到2017的銀翼殺手2049,
續集似乎為這故事鋪下了繼續往下的路,
又好像與前作相互連結形成完美的迴圈,

故事便在這樣的餘韻中畫下句點。



在兩部銀翼殺手中,瞳孔都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導演雷利史考特曾說過:瞳孔代表著靈魂之窗,
在故事中,複製人與人類幾乎沒有差別,但他們的瞳孔有時會散出異樣的光芒,
這就是真實與不真實的界線,

兩部片子都有許多以瞳孔述說的影像語言,
而這些也反應在角色身上,

複製人的造物主泰瑞是第一集裡唯一戴著眼鏡的主要角色,
頗富存在感的眼鏡放在瞳孔前,表示了泰瑞高人一等的存在,
而最終泰瑞被戳破雙眼而死,似乎也顯示了靈魂遭到完全的抹殺。

在第二集片頭,謝波遭到K追查時戴上了眼鏡,
讓人不難聯想到害怕身分暴露而做的掩飾。


殘酷冷血的華勒斯在片中是一個盲人,
他的雙眼總是睜大,沒有深邃的瞳孔,同時散佈著異樣的光芒,
到影片結束觀眾都不會知道華勒斯究竟是不是複製人,
然而這對異樣的眼睛已經說明他與常人的不同。

片末登場的反抗軍首領女士拔出了自己的右眼,
象徵著要打破複製人的枷鎖、成為自由物種的決心。

在華勒斯派出假的瑞秋迷惑戴克時,
戴克也從她的瞳孔中看見了真相。

當然在角色之外,瞳孔的暗示與運用還有多到數不清。



銀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有太多東西可以思考、可以體會與述說,
我想也有許多部分是我目前還沒有察覺或是無法理解的,

就像好酒沉甕底,真的是越沉越香,
看完2049,想著兩集的內容,
一整個禮拜都沉醉在它帶來的醉意當中,


已經很久沒有如此滿足、如此驚讚、如此膽怯、如此純真地感受自己所愛的故事

打完一整篇長篇大論,身體精神精疲力盡,
卻覺得只說出了那麼一點點想法,



能在有生之年看見這樣的故事,
真是人生至福,




我會繼續體驗與消化這一切,
今次就先到此為止吧,

後會有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