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那部終於看見的─夢見
嗨各位
在新訓之後 專訓也在兩星期後的前天接著結束
網誌雖然如預期又停擺了兩星期左右
不過其實我已經把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寫在記事本中
手記文章的感覺真是神奇
我會在之後有時間一一補上手寫的兩三篇文章
最近發生了很多事
有些體驗也有些混亂
好的壞的或許都算有吧
我不得不安慰自己這就是人生的樣子
那麼 因為專訓與期間的假日紀錄已完成待補上
這次就來說說放假這幾天的事情
雖說這幾天 其實也只是前一天也就是昨天而已
昨天從花蓮專訓回來放假在家
終於去了久違的爬山
其實看到花蓮還山的風景後我一直好想去溪頭爬山
不過在沒有時間空閒的情況下先走走中興林場也不錯
好久沒爬山了
心情非常地好
第一次看到綠古西拉雅熱熱鬧鬧的
加了兩片檸檬片的冬瓜茶很好喝
午餐在1家解決
下午獨自去北門買東西
在這之後跑去台南新天地看了夢見
新天地似乎在舉辦夏日動漫力的活動
因此排程免費播映幾部台灣動畫
在前天回家意外得知消息後我就有此行程
位在六樓的場地小小的 雖然喇叭和螢幕不錯
播放硬體卻好像有些吃力 偶爾會有跳偵和破圖的情況發生
不過也不至於看得很不自在倒是
不如說公開免費播映 有這品質也相當足夠了
於是我看完了夢見
夢見是在台灣製作 並於2013年上映的動畫長片
當初注意到這部時 南部的院線場次都已經下檔
因為經濟的考量當時也實在無法上北部
睽違整整一年後 終於在這個機緣下看到了她
在去年上映時 這個作品引起了台灣動畫界的一陣迴響
報章雜誌與網路上也登了不少介紹報導與觀後心得評論
我也是在那時候注意到她 並開始追蹤跟夢見有關的資訊
看完以後的感覺有些奇妙
在這裡先貼上我們動畫老師在去年對這部動畫的簡易評論文章
動畫聖堂_從「夢見」中看見台灣動畫的希望
基本上世昌老師在文章提到的優缺 我也多有所感
整體來說 如同網上的說法
觀眾真能在全片中看見那滿滿的誠意
即使要說她是一部驚世傑作還有很大的距離
但不得不說在這幾年衰落的台灣動畫界中
「夢見」真的可以讓台灣動畫人再次看到原創動畫的希望
要說他是繼「魔法阿嬤」後
又一台灣原創動畫長片代表作 我想也並不為過
那麼 這次就來聊聊關於看完夢見的一些想法吧
就像世昌老師的網誌所言
夢見給人的感覺很不可思議
在優點中看見缺點 但卻也在缺點中看見優點
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又有很多值得嘉許 值得敬佩之處
甚至看完的我敢說 有更多是值得感動之處
一部動畫長片會受資金、成本、時間與種種因素的限制而大幅影響其運作和成品
要邊考量這些現實因素 邊完成作品 並在這之中取得現實與理想的平衡
老實說在那之間的取捨 其困難程度不是我一介小小動畫相關科系畢業生可以想像的
但是我還是決定在這裡寫下自己對本片的批評 讚賞和想法
我想這不僅僅自我訓練的一環
也是某種方式 我對這部片致上的敬意
首先先說說各部份的技術方面
就從23D原動畫說起吧
2D原畫上 據說都是由宏廣的老師傅們一手完成
在原動畫上可以看出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整體張數非常足夠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
次要路人配角該動的不該動的都有作適當的應對
不過還是有些部分濾表不夠成熟
看起來動作雖然很流暢 該有的表演張力卻沒有出現
關於這點或許和世昌老師說的 受加工片影響有關吧
話說回來 老師提到的手腳變形問題
在看的時候我沒辦法很確實地看出來
果然功力差多了啊XD
另外 在這邊也討論一下關於2D風格的問題
在夢見引起討論之後 雖然對宏廣這些老原畫師們興起一片讚賞
但也有一方式對其持批評的意見
比較艾雷迪老師原先銳利且較偏向現代日風的人物設定
在進入原動畫後明顯有較多的曲線 和較早時代的卡通風格
在表演上更明顯的受到加工片的經驗影響
老師在上課時其實很坦白地跟我們說
這些老原動畫師們畫慣了美國加工片 多年後請他們馬上轉變風格當然很不容易
所以最後也就成了許多人說的"想日系又很迪士尼" 一種違和的感覺
個人認為不管是西方很卡通的設計風格 或是日系美型風都是很好的參考對象
但要是前製的人物設定完成 進入製作時期卻畫不出來同樣的效果
那的確會變成一個大問題
這也成了本片一個很可惜的地方
不過這也說明台灣2D動畫產生斷層的問題
真希望我們這些新生代的動畫師們能後來居上
學習老動畫師們的經驗 然後畫出現代年輕人喜歡的風格
2D之後說說3D
老實說我對夢見的3D部分不甚滿意
就算考量到預算成本 以一部商業片來說
3D部分在模型 貼圖 表演 打光 算圖上都沒有到該有的水準
這樣的批評或許聽來嚴厲了點
但我想任何身處在這個領域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舉些例子來說
有些鏡頭明顯能看到人物的四肢轉動時因為權重而產生扭曲變型
在學生作品中其實常看到這個問題
但也有很多畢製都有辦法克服或躲避這些細節
所以商業動畫公司更不該犯
貼圖上能感覺到想用卡通材質仿2D的感覺
但是真的不得不說那貼圖完全不能讓人滿意
表演方面雖然有使用動態捕捉技術去設計
然而其效果也是不盡人意
諸如此類 其實我不想針對每個點作批評
而且本身自己也是走2D為主
但是本片的3D部分的確讓人覺得不夠用心
缺點之外 3D部分還是有很棒的地方
主要是在美術的應用上效果相當不錯
於是就直接順著說說美術吧
夢見的美術不管是在設定、2D或3D上都很不賴
融合寫實台灣與夢中世界的感覺很吸引人
有個黃昏至晚上的場景竟是美術師一張一張中割出來的
真是太佩服了
真要挑的話 中後段一些遨遊夢世界的場景和最後的演唱會舞台比較不成熟
這幾個部分的3D場景失去一些深度 人物和背景容易黏在一起
個人覺得這偏向是還是打光和算圖的問題
後製合成的部分
這部分總覺得是夢見裡 也是台灣動畫一個不甚成熟的區塊
或許是我們大部分都把時間花在分鏡腳本 中割表演等基礎技術上
我也是在畢製後期才發覺對後製的陌生
這點在2D3D上都一樣
例如這部裡 3D上的一些粒子與爆炸等特效明顯粗糙不精製
2D後製部分大多也顯得突兀
在背景與動畫的合成上貌似還是無法達到像日本商業動畫上那樣的調和
或許技術的考察和引進也是在創作中的必經之路
再來說說分鏡腳本
其實這部的分鏡是最讓我體會「優點中看到缺點,缺點中又有優點」的部分XD
有些部分的分鏡在觀看時會覺得有些奇怪
但是不得不說有幾個部分真的下得很好
那種感覺會讓你有點搖搖晃晃的
要給負評的瞬間又拉回正評
以認真的影評來說 是真的有些地方不太成熟
但以一般觀眾去看 就會像老師說的─瑕不掩瑜!
另外我會感覺一些情感與感性的部分
鏡頭的時間可以再長一些 醞釀的感情或許會更深刻
MIDA最終將腳放下 站起來的那個腳部特寫 我原本覺得這裡的表演太少
但當下個鏡頭 23D轉換 莫飛牽起MIDA的手
真的就像世昌老師文章所寫 我瞬間被感動到了!
這裡也說說關於23D的交互應用部分
夢見的世界觀中有夢世界與現實兩世界
片中以2D代表現實 3D代表夢世界
其實我在看之前一直懷疑這種表現方式真有其必要嗎
但看完後我對這點表示相當的肯定
導演在23D的轉換 各自的應用上的確做出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也讓人明白這切換不是多餘的
構圖部分想特別說的是一些3D動態鏡頭
部分鏡頭的拉動和動線 會讓觀眾有些混亂感覺能再犀利而精準些
其餘構圖部分我想並沒有太大問題
配音和配樂部分大概是這部最讓人挑不出毛病的地方
不得不說配音真的讓我挺滿意的
在此向各台灣聲優們致上最高敬意
最後說說劇本
在老師的網誌上有提到 夢見的故事主線有些不夠清楚
主角與次要角色的畫分不太明確
對於這點我也有同感
另外登場人物有些太多 造成許多感覺很有戲的角色只能成為路人
在主線之餘有大概三四條支線故事是形成這問題的原因所在
不過導演在整個劇本上還是能有所掌握
所以前前後後看完 劇本也算頭尾完整飽滿
在劇本的台詞上
滿多部分我覺得還能再修改精減 使其更為流暢與口語化
然而有趣的是 在一些關鍵鏡頭關鍵台詞的部分
我能感覺到編劇在此有下很多工夫去雕琢語句
在這些地方的台詞往往能讓我心裡一震
之前看訪問資料上說
據說夢見原先是以電視影集的方式呈現
在之後才決定要作成劇場版電影
雖然只是純臆測 但這大概就是故事中有多條支線的原因
看當時的採訪 導演先生似乎有些後悔做成電影版
對於這點 排除行銷或後續利用等因素
單就劇本上我也覺得影集或許會比劇場版好
這讓我想到夏娃的時間的編劇方式
首先用逐個小支線認識世界觀與主角(像是希萌、為小孩所苦的媽媽等等)
而在之後的主線在真正來說屬於MIDA的故事(也就是主線那個大陰謀)
前幾個支線看似是次要角色的故事
其實大家還是在看主角的個性 她的處事方式
在這之間也偷偷埋下伏筆
為後續醞釀更多情緒
當然這單純是我的想法
回過頭來 個人覺得夢見的故事滿吸引人
而且說真的我覺得MIDA還挺可愛的
要是能再把她那對現實與夢的矛盾 痛苦與戀愛的感情表達地更細膩就更好了
正片結束後
片末首先就為已故的艾雷迪老師致敬 讓我相當感動
其次又有非常有愛的花絮
當時我感覺到了在劇本故事之外的另一種震撼和感動
這真的是台灣動畫才能感受到的東西
我在這邊貼上官方放上的花絮
對於夢見的想法也就大概說到這兒吧
也衷心希望台灣動畫能乘著夢見這部好片的氣勢 繼續努力下去
嗚啊啊結果竟然變成了夢見感想文
我的假日其實還在過的啊
看完夢見後 我順便繞了繞外面夏日動漫力的展覽
接著又回家 和1和2一起打球吃飯
在家樂福逛了下 之後才悠哉地回家
竟然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真不應該啊
那麼這篇就當作是夢見感想文吧
看完以後都有點想幫MIDA畫同人圖了
然而以當兵的周休放假方式 要畫彩圖還真是不容易啊
關於這點算是近來有些傷腦筋的地方
於是繼續當兵放假 當兵放假的生活
明天就正式要去分發單位了
總覺得一直再轉職調職啊
我想就是這樣吧
那麼 有空我會把寫在記事本上的文章補上來的
下次見面或許又是一星期或更久之後了吧
我們後會有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